摘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这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内容与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作为一名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师,从人才培养目标滞后、教学内容与行业脱节、教学模式传统、教师数字素养不足及评价体系单一五个核心问题出发,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进而,提出以“数字素养+会计核心”为目标的体系化重构路径,旨在为培养适应未来智能财务环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教研思路与行动方案。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学反思;数字化转型;数字素养;教学重构
引言:我们正身处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之中
记账、算账、报账——这是社会对会计工作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也一度是我们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舒适区”。然而,当财务机器人(RPA)以高出人工数十倍的效率处理着标准化凭证,当商业智能(BI)系统一键生成多维度的动态分析报告,当电子发票、电子档案彻底重塑了会计信息的流转形态,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岗位正在急剧萎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然发生颠覆性变化。
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神经中枢”,专业教师必须率先感知这种变革的脉搏,并对我们延续多年的教学体系进行一场“全面审计”和“战略重构”。这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必要的教学革命。以下,我将结合本专业的实践与观察,从五个维度展开反思,并探讨相应的改革路径。
核心反思:当前高职会计教学面临的五大现实困境
1. 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错位:“我们在用过去的地图,寻找未来的宝藏”
我们的培养方案多年未进行根本性调整,其核心目标仍聚焦于培养学生熟练的手工账务处理能力和初级电算化操作能力。然而,行业企业急需的不再是单纯的“记账员”,而是能够运用财务软件进行流程管控、能够利用数据工具进行初步业务分析、能够理解业务前端并对接后端税务金融系统的“业务财务融合型”人才。目标设定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毕业生过剩”与“企业招人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2. 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脱节:“教材的速度,追不上技术的迭代”
会计领域的政策法规更新迅速,技术工具更是日新月异。但我们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存在“三重三轻”问题: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应用;重单一软件操作,轻平台化工具协同。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数据可视化(如Power BI)、电子发票入账归档等新业态、新技术、新规范,多数教师仅停留在概念介绍,缺乏将其转化为可教学、可实训项目的能力。
3. 教学模式与学习特性失衡:“教师在台上讲‘过去’,学生在台下看‘未来’”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仍是课堂主流。这种模式对于需要大量重复练习的技能固化有一定作用,但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主动探究能力和协同合作精神。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极为多元,他们对枯燥的理论讲解和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愈发缺乏耐心。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问题为驱动、以探究合作为主线的课堂,是我们必须攻克的难题。
4. 教师数字素养与时代要求存在差距:“教育者,必须先成为学习者”
专业课教师,包括我自己,知识结构固化于传统会计领域,对于Python、SQL、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存在“知识恐慌”和“学习壁垒”。下企业实践也多流于形式,未能深入企业数字化财务转型的核心环节。教师自身数字化能力的不足,直接成为教学改革最大的“瓶颈”,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应对数字化工作场景。
5. 教学评价体系与能力导向背离:“我们考核的是记忆,而非能力”
目前的课程考核仍过于侧重期末笔试,考查点多是会计分录、计算公式和理论条文的记忆。对于学生的数据检索能力、工具应用能力、分析报告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缺乏有效的过程性、增值性评价手段。这种“一考定乾坤”的评价模式,无形中将学生的学习导向了死记硬背,与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的宗旨相背离。
重构路径:从“教会计”到“教用数字技术解决财经问题”
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前行。针对以上困境,我们专业教师正在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性重构:
1. 目标重构:确立“数字技术赋能的管理型会计”培养新定位
我们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目标从“核算能手”调整为“具备数字化操作技能、数据化分析思维和业务化协同能力的复合型财经人才” 。具体而言,毕业生应能胜任费用审核、智能报税、数据采集、初步财务分析、业务流程优化辅助等新型岗位群。
2. 内容重构: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新体系
底层共享课:在《基础会计》、《出纳业务操作》中融入电子发票、网上报销、云记账等数字化概念,强化学生的数字化初体验。
中层核心课:对《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核心课程进行“数字化改造”。例如,在《财务会计》中增加财务机器人应用实训;在《管理会计》中引入利用Power BI进行财务可视化分析的项目。
高层拓展课:开设《财务大数据分析》、《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财务共享服务实务》等前沿选修课,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确保教学内容动态更新。
3. 模式重构:推行“项目驱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新方法
全面推广项目化教学(PBL)。例如,设计一个“模拟公司月度经营分析”的综合项目,学生需要分组协作,完成从业务数据采集(模拟各类电子单据)、财务处理(使用财务软件和RPA工具)、到数据分析(使用Excel或BI工具)、最终形成可视化分析报告并演讲的全流程。课堂变为“工作坊”,教师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设计师、引导者和教练”。
4. 师资重构:实施“内培外引、校企协同”的教师发展新机制
内培:定期组织教研室内部数字化教学沙龙,邀请技术专家培训,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考取CDA(数据分析师)等相关证书。
外引:积极引进具有企业数字化财务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实训指导。
校企协同:与企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要求教师每五年必须有不少于6个月的深度企业实践,真正参与企业的数字化项目,实现“把案例带回来,把问题带出去”。
5. 评价重构:建立“多维考核、注重过程”的综合评价新体系
打破期末笔试的垄断地位,构建“433”综合评价模式:
40%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参与度、线上学习时长、项目任务完成度、小组贡献度等。
30%技能作品考核:以项目成果(如分析报告、可视化仪表盘、流程自动化脚本)的质量作为主要评分依据。
30%综合理论考核:期末笔试侧重考查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在场景中的应用能力,减少死记硬背题型。
结语:重塑价值,迈向未来
数字化转型不是会计行业的终点,而是重塑会计价值、让财务真正驱动业务的起点。同样,对于高职会计教育而言,这场变革也绝非简单地增加几门课程或几个软件,它是一场从教育理念到实施路径的全面升级。
我们专业课教师既是改革的反思者,更是行动的领导者。前路必然伴随挑战与阵痛,但唯有勇于自我革命,主动拥抱变化,才能让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再是容易被自动化替代的“账簿”,而是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不可或缺的“导航仪”。这条路,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携手同行,共同学习,持续迭代,方能不负时代,不负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