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和把握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时代责任和战略要求,同时需要全面掌握思政课的建设现状和把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与评判。我们就高校思政课建设及成效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并基于对调研数据的多维分析和深度挖掘,聚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找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期对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总体概况
调查表明,我校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一)思政课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发挥,集中体现在大学生对课程德育成效的肯定与认可。调查发现,85%的学生对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高度认可(含好和非常好)。大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德育成效认可良好,78%的学生对思政课对于学生的成长帮助是否很大持肯定性评价(含帮助效果明显和对人生起关键作用)。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能给自己带来人生很多方面的引导例如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更深的家国情怀,健全法律知识明确是非观念,左右良好道德修养的新时代青年,以上四条占比拥有更深的家国情怀占比最高,接近60%,其他三条较为平均,占比接近30%。
(二)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赢得大学生的广泛好评。9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的好(含比较好、好和非常好),这说明我校课程思政融入有道,讲价值观引导于知识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新时代要求,我校三全育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教师水平明显提高,受到学生欢迎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调查表明,在涉及到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这一项中,9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水平较高(含比较高和非常高)。并且75%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能够及时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包含能和全能),说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效果反馈明显,能够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动态,说明思政课队伍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大学生对改进思政课建设怀有期待
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大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水平的建议反映了其对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的期盼。对于教学内容的改进,75%的学生认为应该密切现实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回应理论热点问题、紧跟时事时政新闻、关注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多举一些能够与学生专业相关和学生生活联系想紧密的问题。关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80%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师生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重视开展实践教学。关于师资水平的改进,50%的学生认为教师可以将专业术语转换成学生能够听得懂的话语便于更好理解。
二、问题聚焦
调查发现,课程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重点关注。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不充分
思政课教材是教学内容转化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形成的基本遵循。全国高校均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基于统一教材而形成的教学内容可能会由于学科专业、学生偏好、地域差异、师资素养等因素呈现出不同情况,但整体评价应该趋于一致。然而调查发现存在的诸多问题说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不平衡、不充分。
(二)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相对薄弱环节
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在诸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因素中居于首位。教学方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政课教学质量。然而调查发现,思政课教学方法在课程建设中处于相对薄弱环节,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三、对策建议
基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以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一)坚持内容为主,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深度转化
1. 深耕教材,要求我们将“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落到实处,一方面,要牢牢把握蕴含于教材之中的政治导向,坚决杜绝错误的政治观点和价值立场;另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内含于教材之中的理论逻辑,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2. 要积极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大学生对改进教学内容最为热切的期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我们的教师更多深入社会实际,走进学生中间,精准把握社会的思想脉动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不断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圆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生动实施来引导学生,避免理论的枯燥。
(二)多渠道使用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现实需求
改进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调研中学生普遍反映的例如增强教学的生动活泼、加强师生互动交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等诉求。此外,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还在于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在于坚持教师课堂讲授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考活力和探索兴趣,让学生充分表达思想困惑与现实关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开展思想碰撞与内心的交流,从而通过理论知识的传递,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
思政课使用案例教学较多,在这个方面要以正面激励的案例为主,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案例教学,促进大学生去模仿和学习,为大学生创造成功人生提供努力方向和学习榜样。当然在案例教学中,切记全面使用正面案例,防止掉入说教泥潭,徒增大学生的方案。教师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反面案例,警示和教育大学生,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从中吸取教训,认清危害,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正确树立行为规范,提高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作为交往主体的大学生和教师,二者的关系与普通人际交往主体之间的相比,既有大同又有小异,并且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直接影响不容忽视,在这种影响下,人格的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只有以自己的思想、行为以致整个人格作用于教育对象,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的人格魅力,才能达到说服和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引导人的日常行为,促进受教育者良好品德自主建构的目的。因此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提高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确保授课教师的行为遵循以下原则:
1. 教师与学生互相平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师生人格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课堂规则的制定需要双方共同来遵循,例如课堂不得说脏话和接听手机为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遵守规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教师与学生互相信任。教师不仅要说得好而且要做得好,只有自己有了诚信,教师才能为学生树立诚信案例,做到以德治教。
3. 教师与学生彼此要宽容。授课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尽量减少和避免自己的过失的同时,对待大学生的过失也要适度容忍和原谅,给大学生一个改正自己错误的机会。当然宽容需要有度,并不能无限制的迁就学生,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