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教育教学

教务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教学 >> 正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研究

发布日期:2024-09-08    作者:王玲玲     点击: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响应文化强国理念,提高中原文化软实力。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国家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国教育事业和国家实力近几年迅速发展,职业高校是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英语教师应从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对中国优秀文化进行挖掘,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高校英语教师理应担当教育重任,发展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把中原文化融入高校本地英语教学,扛起中原文化创新传承这面旗帜,用英语讲好中原传统故事,让中原文化更加精彩。英语学科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构建更加丰富的英语职业教育育人指导体系,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并为提升中原文化对外影响力、增强中原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二)现实意义-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高校英语教学融入中原文化可以更好履行新时代赋予英语教学的使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原故事,传播中原文化。本研究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为中原文化植入英语教学课堂寻找教育突破口,充分发挥文化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方面的引导作用,学生通过学习中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落实英语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育人功能。

二、研究现状

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注重工具性,忽视了其在价值塑造、意识形态培养等方面人文性功能。英语课堂在过去一直是西方文化占据主体,英语教学立德树人的使命没有得到彰显。《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强调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英语教材涉及中原文化素材少导致学生对中原文化了解不全,中原文化知识欠缺,文化氛围不强,这需要教师深挖思政素材,重构教材内容。思考如何将中原文化融入课堂,培养英语语言基础扎实和文化知识渊博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省内外很多专家针对地方文化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俞海洛论文《依托地方文化,走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海霞《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实践理路》;韩燕飞《文化服务地方发展,高校助力中原更出彩》;刘芳探讨了如何将山西地方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听、说、读、写教学的全过程,以上都是地方文化与英语课堂改革的相关研究。笔者借鉴这些成果,利用英语学科特点深挖英语课程隐性思政资源,为地方文化融入英语课程做参考。

三、研究的必要性

(一)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中原文化归属感

文化自信是在全面认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方向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承载着对文化内涵的坚守及对文化精神的传承”[2]将文化自信融入英语课程中,使英语课程逐渐成为提升语言技能、职业素养和坚定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对实现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英语教学过程也是传播优秀文化过程,教师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学生辩证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批判思考辨别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自信传播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中,

教师要抓住“课程思政”时代契机,加强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引领学生增强正确的文化主体意识。学生通过了解中原文化,热爱中原文化弘扬中原文化,使文化自信入耳入脑入心从而筑牢文化自信。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助力中原经济发展,为中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文化自信让学生从英语专业角度学习和了解中原文化,提高他们的中原文化素养,外宣意识和中英文比较思维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文化主导意识,激发对外讲中原故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展现中原文化魅力。

(二)中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优秀的中原文化在价值引领功能上与课程思政大环境下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相一致,它和课程思政价值同频共振。教师为进一步丰富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素材,教学中通过挖掘梳理并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职业发展相融合,发挥优秀中原文化的育人功能,围绕中原文化当中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发展中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高职英语课程存在课程内容遮蔽和中原文化失语现象,高校英语教材甚少包含有中原文化教材内容,导致教师在授课时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在课堂上强调的是中国人该如何理解并适应西方文化,却鲜有提及该如何用英语表述本国文化,如何用英语向对方传递中华文化的信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英语是教学中的强势语言,因此英美文化输入就成了教学中的主要输入,造成中西方文化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比例失衡,中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失语”严重;大学英语教师应守好课堂主阵地,使中原文化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体现,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英语作为文化载体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嵌入性和渗透性。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成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者,必须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放在教育教学核心位置。中原优秀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不仅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的号召,也丰富了英语课程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四、实践实施路径

(一)思政模式系统化与多样化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树立文化自信为核心,将思政元素按“X”的辐射方式嵌入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运用“一点,两线,三面”的课程体系,其次我们完善了课程体系,重构了教材内容。在英语教材中,我们不仅介绍了西方文化,还加入了中原文化的特色,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魅力。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中原文化场景充分挖掘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得到彰显,课程体系以中原文化思政元素为线重构对整本书进行思

政体系重构,以新时代高职英语基础模块一为例,我们对整个教材按照人文底蕴,国情社情,职业精神,职业规划为模块,挖掘每单元中的中原文化思政点,以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工匠精神为思政元素,结合中原文化思政案例,融入思政案例。比如“唐宫夜宴”“河南戏剧幻城”“河南四大精神”“中原大工匠”,以《新时代高职英语》教材为例,在 Unit1 的 Colorful Cultures单元中西文化中我们不仅介绍了西方文化,还加入了中原文化的特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魅力。Warming-up以河南电视台的《唐宫夜宴》展开话题,用微短视频、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Warming-up 图片中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皮影戏,京剧,国画。教师可挖掘一个课程思政点,从中国文化对比中原文化,加入信阳毛尖茶,罗山皮影戏,河南豫剧,河南画虎村,并拓展河南文化相关的其他知识,让学生感

受河南文化独一无二的魅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语言知识表达中引入河南文化的相关词汇及表达,比如说:Xinyang Maojian Tea(信阳毛尖茶),Henan traditional opera is“ singing,reading ,doing, playing ” plays equal attention to ,has themulti-characters.(河南豫剧是“唱念做打”并重的,具有多元特征的戏剧音乐,Luoshan shadow play(罗山皮影戏)。提供一些中原文化

的英语表达,学生本单元听说部分运用线上线下融合,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等智能教育平台上传听力题目,课前学生参与课前听力答题,设置评价分值,数据导出学生答题情况,课上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线下教学,对于听力中的难点答疑解惑。听力部分课后环节学习通平台设置作业,学生收集中原传统节日的习俗并上传小组汇报展示视频,作业内容对节日以“origins,when,how”三个方面为关键词,学生通过搜集网络、观看视频、查阅图书等途径找相关资料形成文字汇报,学生在强化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积累中原文化相关知识,从而不断提升文化素养。教师从文化自信的视角下英语将中原节日文化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作为切入点,在第二课堂上开展“向来河南的外国朋友宣传本地传统节日文化”的实践活动。用英语讲述传统文化。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此外,我们还改进了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中课题成员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 BOPPPS 教学模式,BOPPPS 的名称源自六个教学环节英语单词的首字母组合,包括课程导入(Bridge-in)、课程目标(Objective)、课前测试(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课后测验(Post-assessment)、课程总结(Summary),该模式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注重目标导向、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课堂活动多种维度路径了解中原文化,教学中运用文化导入、主题体验、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成果导向”等多种教学法。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中原文化主题的英语演讲和讨论,课下组织了“讲述中原文化故事”英语演讲比赛,运用第一二课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网上教学平台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模式,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开展参与性、情境式、趣味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课前在线平台,课中线下教学,课后线上互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英语学习的元认知,提升英语学习积极性,助推英语课堂高效实施,实现英语教学的不断提升。

(三)七元评价体系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线上课堂、线下课堂、实践课堂”三课堂相结合英语教学模式,对学生全过程进行评估,我们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改革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开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用七元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评价。七元评价模式包括任务评价,考勤评价,小组互评,参与评价,师生共评的形成性评价,也包括作业评价和测试评价的终结性评价。思政课堂评价主体多样性,评价模式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和学习平台智能评价相结合。评价维度多元化,改变传统单一以识考核为主的方式,综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的评估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和问卷调查外,可以采用课堂观察、作业展示、口语测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参与空间,做到评价评估收集,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教学评价的维度做到线上和线下的双向运行,教师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堂上围绕中原文化开展的各类演讲、辩论、talk show 表演等,课堂外参与的有关推介中原文化的英语竞赛,戏剧表演等,都作为教师进行过程性考核的评价内容,通过组织系列讲座、主题班会、口语大赛、写作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方

法既要考虑传统的笔试和口语等评价方式,也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个性化的评价服务,以便于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本次的期末考试测评中适当加入中原文化考试内容,以阅读理解,翻译题的形式测评,通过分数占比予以分配,激发学生自主吸收中原文化思想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强化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知。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学生的文化自信得到了明显提升,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措施有助于通过语言让中原文化“走出去”,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综合素养,增强中原文化自信和英语语言基础,学生实现双语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综上所述,将地方文化融入英语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我国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推动中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立足河南本土文化,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中原优秀文化的责任,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性,增强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发挥自身文化。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为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韩玲.高职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调查分析及改进策略[J].职教论坛,2017(17)

[2]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 [J].外语界,2016,(3)

[3]杨修平.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理据、现状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8)

[4]韩燕飞.服务地方发展,高校助力中原更出彩[J].传播力研究,2019(25)

[5]张媛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涵与践行:评《论文化自信》[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4):222.